开启辅助访问
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474|回复: 0

请祷托,中国教会文字侍奉者群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9 00: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欢迎您来到基督的大家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申请户口 微信登录

×
托,中国教会文字侍奉者群体



                                                                                                                                               
文字事工对教会的存在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可是从目前来看,教会鲜见出重资或有专项资金支持文字事工,教会专职从事文字事工的人很难出现,大多有写作恩赐的人难以把文字事工作为专业,只能是业余参与文字侍奉,可能因此导致上乘之作不多,文字事工的深度与广度受到不少限制。在教会发展思路上文字事工也被忽视,教会多用口传少用文宣,没有把文字事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此笔者在此呼吁,教会应当全力支持文字事工。

文字事工有其独特的优势
传福音的方式有多种,用口传,用笔传,用广播传,用电视传,用电影传,用书画传,用网络传等等。其中,用笔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用笔写出文字来传扬福音,其广度可达一切可以识字的人,其深度可及每个族群、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此外,一个人的声音终会止息,但若有文字,就能保存很长时间,对后世代仍旧说话。

      文字事工强而有效地推动着教会发展,只要简要回顾一下教会历史,你会发现在不同时期,教会的文字事工在真道宣扬力度、教会影响广度等方面作出了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贡献。

首先,古时上帝使用先知、使徒将上帝的话写成文字,流传至今,圣经的写成与印发,为教会的存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界上印刷出的第一本书就是圣经。当福音传到中国时,经历了几起几伏,几兴几衰,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本完整的中文圣经留世。所以到了近代,宣教士将福音带到中国时,他们首先要做的也是特别重视的就是文字事工,让福音在中国借文字持久地扎下根来。

      1814年马礼逊完成《新约》的新译本。1819年,他与传教士米怜共同翻译完成《旧约全书》,取名为《神天圣书》,并于1823年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出版,把《新旧约全书》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此外,他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同时,马礼逊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此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山鼻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会文字事工在社会各个领域显出更大的作用。1887年教会成立了一个出版机构,名“广学会”,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的出版机构,它创办了《万国公报》、出版各类书籍,对当时中国的先进人士影响颇大,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1912年广学会还在上海境内开纳路(今武定西路)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正式出版的妇女杂志——《女铎报》。1919年圣经和合本的问世,更是促进了新文化运动。20年代非基运动中,以张文开为代表的教会有识之士在《真光杂志》、《大公时报》等各类刊物上发表护教文章,回应时代挑战,阐明福音真理,论述基督教信仰的合理合法性。

      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基督教热,基督教书籍广受欢迎,一些教会经典著作被翻译出版后放在各地书店销售。这些文字工作使得社会人士对教会有了更多的接近,不少人走进教会,也大量购买圣经以及教内出版的属灵书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教会的发展。

   文字事工需要动静结合
   
什么是动静结合?动,是指教会实践;静,是指教会思考。动静结合就是在实践中思考,用思考引导实践。教会文字事工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建空中楼阁,不能斗拳打空气,一定要在教会实践中学习、思考、写作,以解决教会问题为基点,以促进教会健康发展为前瞻,以丰富属灵资源为目标。从事文字事工的人,一定要有教会侍奉经历,要“沉下去”深入到教会处境之中,免得“躁于心”、“浮于上”,写出的文字不切实际,不能在任何方面起到作用。

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我觉得概括得很好。文中提到,“白天要走下去、干起来、讲出水平,晚上要耐心读、勤于写、创造性地想。读写想是坐而思,走干讲是起而行。白天光阴似金,最宜多走多干多讲;夜晚沉寂幽静,更适勤读勤写勤想。坚持走干讲,才能读得透、写得深、想得远;不懈读写想,才能走得实、干得好、讲得准。”教会文字事工不能仅仅是“坐而论道”,一定需要“起而行道”。用笔来见证主道的人其本身就应该是个行道的人,是个对道忠诚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写出的文字才具有属灵影响力。

今天,我们在教会服侍的同工,基于对那召我们的主基督耶稣的爱,在各项教会事工上虽忙碌不堪,很多处境、很多人与事让我们很觉辛苦、痛苦,但想到主基督全然看见,想到爱主不落空,我们就当累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爱并快乐着。但是否就到此为止了呢?我们白日在探访教会会友、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后所作的自省,在深入教会工作不断应对挑战与问题,之后安静思索、积极应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发展的策略,如此种种的所言所行所看所思,若能流于笔端写成文字,这也是一种对肢体灵性、对教会发展有益的分享。虽然这样的文字侍奉是“额外”的,是在忙完教会工作之余自己要求自己做的,但是我想因为这是有价值的事我们就当努力去做。教会也当格外地尊重、爱惜这些“额外”付出辛劳的人。

文字事工需要甘心乐意坐冷板凳的人

在这个轻飘飘的世代,人变得很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做梦都想着早日成名、一夜发财。这也影响到教会一些人。教会愿意投巨资盖越来越大的教堂,愿意花大价钱请国内甚至国际级的名牧讲道,只要盖好了大教堂,请到了名牧师,就是成功,就能成名。有些牧者也特期待去待遇高、教堂大的地方,能在这样的教会里带好一场聚会,讲好一堂信息,那就能一举成名,为很多人所熟悉并追捧,从此,名声远扬,邀请不断,一篇讲章走天下了。

试问,能花资金支持一个福音刊物的教会在哪里?拨专款支持一个文字工作者作课题研究的教会在哪里?让一个同工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写出作品的教会在哪里?能乐意坐冷板凳下苦工夫研读圣经的人多吗?能甘心远离世界的喧嚷与绚烂静坐主前灵修的人多吗?文字事工需要教会支持,也需要在教会勤勉工作并安静灵修、勤于思考的写作者。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出名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了他。这使他极为苦恼。有一天,他把佣人叫来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死在我的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9年后,他写成了《复活》,这部世界文学史上的颠峰之作,至今流传于世,成为不老的经典。有人说,俄国只要有托尔斯泰有《复活》,基督教思想就能在这块土地上持续地产生影响。我想所有热心教会文字事工的人,都期待中国早日出现像托尔斯泰这样肯坐冷板凳的作家写出像《复活》这样的作品来。从目前教会情况看,文字事工是比较孤寂的,是被冷落的,甚至会遭到质疑、嘲讽的。有说你爱清闲的,有说你想出名的,有说你是书呆子的。其实勤于思、勤于写的人,不会是怠惰之人,如今出名是靠会说,想出名的也不会去“爬格子”,说熬夜在读书在写作、一坐就是几小时的人是书呆子,也可以理解。因为这等人“再忙不能不读书,再穷不能不买书”。坦白地讲,能够在文字事工上委身到底,带着不少的压力还坚持笔耕不辍,就已经是在视文字事工为从主领受的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贫寒,经得住质疑。

教会需要高度重视文字事工,且要努力寻求文字事工的拓展途径
今天教会要考虑的不应是要不要重视文字事工的问题,而应是如何重视并发展文字事工的问题。耶稣给教会的使命是,你们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福音要想传到万邦,教会就不能坐等别人来找我们,而是要想方设法走出去让人有福音可听。

就目前来看,有些人是从不看圣经的,也不来教堂听道的,但他们会阅读社会书刊,教会就要有实力有智慧主动争取在这些领域中发出声音。没有文字侍奉者就没有文字侍奉,教会要爱护并重点培养有文字恩赐的人,创造条件与机会送他们出去深造;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能写出有学术专业水准的论文,有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作品,发表在这些社会报纸书刊上。

此外,教会也要鼓励并在资金上支持有文字恩赐者使用现代语言与思维方式,写出紧贴时代的文章,让古旧福音历久弥新,让现代人特别是现代青年人能读懂,愿意读,喜欢读。还要有专项资金组织人员写作护教类、福音性书籍,并翻译成多种文字,印发给来教堂听道、参观的国内外朋友,也可作为礼物送给旅游、出差所到之地的友人。

      最后,我诚心为文字事工同道们祈祷,求主让他们因着对上帝、对教会、对文宣圣工的爱,能努力不懈地奔跑他们当行的文字侍奉路,成为教会在新时期坚强的精锐“笔兵”。也为众教会牧者、同工、会友祈祷,让他们能为福音广传、教会发展之故而爱护文字侍奉者,用不住的祈祷、不断的资金、不退的热情支持文字事工发展。
                    


哎...哈利路亚,签到来了4...
金灯台团契欢迎您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