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793|回复: 0

[宣教篇]3关于佛教] 龚天民新文集阻碍基督教发展的五大原因~佛教教义与基督教的冲突

[复制链接]

408

主题

68

回帖

2万

积分

恩慈组[伍级会员]

积分
21196

社区QQ达人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

QQ
发表于 2014-12-16 00: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亲。欢迎您来到基督的大家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申请户口 微信登录

×
龚天民
    龚天民,浙江人,1926年生,1946年归主,1952年毕业于香港信义会神学院,1954年按立为牧师,日本信义会牧师。日本佛教大学文学士(佛教学专攻),日本大谷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佛教文化专攻),美国信义神学院深造,台湾信义神学院道学士。
阻碍基督教发展的五大原因~佛教教义与基督教的冲突
我们只要一看佛基两教的主要教义,便能发现佛教是一个十足阻碍基督教发展的异教。
佛教讲因缘,主张宇宙间无神;但基督教讲有神。
论到世界万物如何生成,佛教讲「因缘论」。世界万物的「本质」到底是甚么,佛教用「实相论」来答复(详情请阅拙著《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第七篇「世界观」)。佛教主张任何物的出现与存在,一定先有「因」,如瓜种的「种子」,以后借着外界的雨水、阳光、泥土等外「缘」,予以助力,使其发芽生长,最后结出瓜(果)来。这就是「因缘」(Hetu-Pratyaya),或称「缘起观」(Pattica-Sammvppadu),英文译成 Dependent Origination。根据因缘论的教义,佛教便一口咬定说宇宙间并无绝对者、超越者––神(或上帝)的存在,因为他们从何因缘而生呢?有形无形万物(佛教称为有为法与无为法),都跳不出「诸法因缘生」的法则,所以没有不受因缘而生的超越者––上帝存于宇宙之间的道理。佛经说:「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法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老女人经》)。
佛教因不讲神,是彻底的无神论,所以只有从人的思想与解释分析,来说明万物的源起,最后终于归结在人的「心」的运用这一个焦点上了。大乘佛教所讲的所谓「万法唯心,心外无法」,无非是说一切的事物都只看人「心」的如何变化而定了。佛教的唯识宗、禅宗都不外在讲一个人「心」。因此,一个真正明白佛教因缘(或缘起)的佛教徒,是绝对不信任何神明或上帝的。有一位法师对我说,就是杀了他的头,他也不信上帝。
但自从大乘佛教于纪元前后在印度兴起后,即采取容纳了数以万千计的诸佛、菩萨及鬼神,鼓励信徒向他(她)们敬拜以求福益。有些教外人便批评佛教说,这岂不是在拜神?无神论跑到那裹去了?但佛教徒却力辩说,这些无数的鬼神都是「有漏神」(漏乃烦恼之意)。佛教虽承认有天神(主要采自印度教),但不皈依,故仍属无神论。至于跪拜佛菩萨像,仅系一种尊敬,他们不能宽宥或赦免人的罪过。对佛像的敬拜,只不过是一种思维,是一种观念崇拜,不是一种祷告,因佛陀只是指导人一条修行的途径,他本人已死,对这世界已不发生任何瓜葛云云。
但这些话只是一种自圆其说的诡辩,事实上,连许多僧尼都在大拜诸佛、菩萨、鬼神,以求加护,成了变相的多神鬼崇拜者。在有神或无神这一问题上,佛教显得十分矛盾,从纯粹「缘起」教义讲,佛教确是无神论,但佛教徒今天实际所行出来的,却是敬拜无数鬼神的最「多神论」者,无论佛教徒如何辩驳,事实摆在眼前,有目共睹,那容否认?
宇宙间究竟有神无神?基督教是主张有神的。旧约圣经创世记第一章第 1 节便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上帝曾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 14)。以弗所书形容上帝说:「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四 5)。保罗告诉雅典人说:「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祂离我们各人不远」(徒十七 27)。单从这几节圣经就能说明万物都由上帝所造,连人也在内。这位创造主却是「自有永有」,意即不像有些宗教由人来封神而才变神的。上帝既然从太古起便是自有永有的存于宇宙间,所以根本与佛教所讲的「因缘论」毫无关系,绝对不受因缘论学说的束缚与限制,何况圣经根本不信因缘论这种道理。
上帝虽是宇宙的创造主,超越者,绝对者;但却离人类不远,住在人类之中,人们可以揣摩思想而得,所以上帝与人十分亲近,人只要信祂,上帝的灵便与我们同在,天天帮助我们。在这点上,上帝也绝不受人造学说因缘论的丝毫影响。
基督教不单信神,而且还只信一位真神––上帝,不相信也不承认其它任何被人称为是神的神,所以基督教是最彻底的「唯一神教」信仰(Monotheism)。有的宗教虽也拜一位神,但却也承认别的神的存在,这叫做「单一神教」(Henotheism),印度教即如此。在基督教所主张的唯一神教信仰方面,圣经极明白的表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二十 3),「不可敬畏别神,不可跪拜事奉他,也不可向他献祭」(王下十七 35),「我就是耶和华你的上帝,在我以外,你不可认识别神,除我以外并没有救主」(何十三 4),「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四 12)
佛教一面讲缘起,说宇宙无神,无上帝,但另一面却又努力拜多神多鬼,神佛鬼满天飞。但基督教却讲有神,有上帝,只信一位真神––耶和华上帝,不信其它任何「神明」。因此,在这点上,佛教所讲的与基督教有最根本的冲突,使许多佛教徒远离基督教,阻碍了福音的发展。
佛教鼓励信徒拜死人;但基督教即禁止。
印度小乘佛教中的最大一派––「说一切有部」,承袭印度人原有信仰,再加上自己学说,以为人死以后有四十九天日期,死者的灵魂是在空白过关时期,以后便去转轮回了。从这个思想逐渐发展结果,佛教便主张人死后要延请僧尼为死者念经拜忏超度,俾让死者灵魂(佛教不用﹁灵魂﹂这个说法,用「识」这个术语」),或去较好的轮回之处,或就此成佛(?)。事实上,成佛或所谓投胎转生较好之地,都非念念经便能一举而成的(详情请阅拙著《答妙贞十问》)。
在中国佛教界相传,超度死者的佛教仪礼,超自梁武帝(公元五○二––五四九年),在他以前,佛教是不拜死人的。佛教入华不久后,因她所讲的,在在都与我国传统思想相违背,所以曾不断受到国人猛烈批评与攻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佛教僧尼反孝,不孝。中国孝道有三大思想:
  • 父母在世,尽责奉养,和颜悦色,敬爱顺服,死后则居丧守孝,慎终追远。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慎重嫁娶,传宗接代,繁荣宗族,族谱相传。
  • 敦睦亲族,敬老扶幼,做好人好事,显亲扬名。
佛教僧尼恰巧都违反了我国的孝道思想,僧尼一出家,便不能孝敬父母,奉养双亲;僧尼受戒时,必须剃去须发,他(她)们不结婚,断宗绝代,中止族谱。僧尼一入寺庙庵堂,即与原有亲族完全断绝关系,故难再敬长扶幼,显亲扬名了。台湾狮头山海会庵裹的一位尼姑感叹地说:「……但我是个出了家的比丘尼,割爱辞亲,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得再称父母而已改口称为老居士了,岂能再作他人的干女儿呢?」(一九六四年八月份《中国佛教》月刊,文曰「一支钢笔的故事」。)你看作了僧尼可不可怜?简直成了六亲不认。
中国佛教徒为了「保身」起见,另想妙法,用四种说法与方法为自己的不孝作辩护,他们主张:
  • 出世间孝才是人孝,「一人出家,九族生天」,出家目的为欲救父母,故乃大孝。其实,假定佛教教义说得对,也只有出家的这人,如好好修行,或得解脱,其它的任何人都无法与此人一齐得解脱的。何况僧尼不结婚,何来九族?九族中也包括子、孙、曾孙、玄孙,或岳父、岳母在内。
  • 佛教徒又强称「以戒为孝」,五戒乃孝之大集合。但戒为做人的最起码条件(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孝则专对父母尊长,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 主张替已死父母念经才是人孝。父母生前,僧尼不能亲自孝顺供养,死后念经,只是自作安慰,与已死父母无关。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就是要人多为死去父母专心念经。僧尼住庙庵,过集团生活,根本无法供养亲身父母,大概心中也觉不安,一俟父母死去,只能为他们念念佛经,似乎已做了一件「大孝」,以求自己良心平安罢了。
  • 主张以超度敬拜已死父母来孝顺他们。中国佛教徒撰制《盂兰盆经》一部,伪称佛说,经中强调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延僧超度已死父母。其实,假定已死父母如真已成「佛」去了涅盘,超度也根本无用。如父母仍在地狱受苦,按照佛教因果、业力等教义,他们是罪有应得,超度也无效。因此,所谓超度实在仅为略略安慰死者的亲友,以及僧尼藉此能赚些金钱以维持生活与寺庵的运行罢了。僧尼都知道这些,只是那些请僧尼超度者却仍被瞒在鼓里,还真以为父母都获救了呢!
对基督教传道来讲,这第(四)项佛教的拜死人(或称拜祖宗)、超度,是最令佛教徒远离基督教的一大因素,如说得极端点,今天许多中国人不愿意信基督教,就是害怕作了信徒后,不能再拜祖宗,祖宗之灵都要饿死了(?)。
基督教主张人在今世得救,死后有永生,人如不信主耶稣,一旦死去,他的罪恶随他而去,在末日时等候审判。因此,人死了后,绝对无法再为死者举行任何类似「超度」的补救方法。无论念多少圣经,无论行多少祈祷,无论捐多少金钱,都不能为死者添加任何有关得救的利益。圣经说:「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上帝独生子的名」(约三 18),「你们得救是本平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 8)。对死人的超度,其实就是活人所施的一种「行为」,但基督教却否认靠行为得救,所以基督教中没有超度仪式,而只有追思礼拜,且单为信徒而行,凡不信者,连追思礼拜也不能为他举行。
根据民俗学的研究,活人大多对死者之灵发生恐惧,尤其是遭横死恶死者。活人又常对死者发生爱慕之心,特别是对亲人。活人又以为人死变鬼,他的灵魂飘泊于家中,需要常予安慰,供奉饮食。综合以上几种原因,敬拜死人之风逐渐盛行,所谓慎终追远,便是出于爱慕纪念先人而来。请僧尼为飞机或车祸丧生者超荐,便是出于惧怕这些横死者会向活人作祟加害之故。同死者牌位供饭(大陆有些地方,一天供三次;如同活人日食三餐一段),便是出于供养留于家中,保护全家大小的死者之灵,表示孝顺之心。中国人相信人死后有三魂六魄,有一魂(?)宿于牌位之内,成为一家之主。
但基督教对死者的看法与上面所讲的颇有不同之处。人是上帝所造,人之死去,或因年迈力衰,或因其它原因,所以既不会再来世间作祟,也不会阴魂不敬。一般来说,无论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一旦死去后,只待主耶稣末日再来,施行拯救或审判。死者的灵已与活人之间隔绝,绝不会再对活人发生任何瓜葛或影响。基督教否定死人还会有何活动能予活人或祸或福,圣经说:「百姓不当求问自己的上帝么,岂可为活人求问死人呢?」(赛八 19)十条诫中极明白的规定:「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上帝。」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享奉他。」(出二 3~5)既然如此,基督教不拜死人,因他不是上帝。圣经又说:「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四 12)又说:「祂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祂爱子的国里。」︵西一 13)「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八 31)死人或祖宗不是我们的救主,故无需跪拜祈求他们,上帝既然帮助支持我们,死人还能真的加害我们吗?
但基督徒并无忘本,对已死去的父母、亲人或祖先仍存敬爱追慕之心,当主耶稣死去后,便有祂的门徒按照犹太人的当时习惯,用上好的贵重香料前往坟墓为主耶稣殓尸,便是一个好例证(约十九 39~42)。基督徒对死者的丧葬以及举行追思礼拜,都甚郑重其事,毫不马虎。在每年死者的「冥日」(死去那天),基督徒在家中都举行特别聚会以纪念追思死者,再如在春秋二季或其它日子,也去坟墓(俗称上坟)纪念死者。基督徒与佛教徒或一般未信者所不同的,只是不拜死人,不把他当「神」一般来看待。其它慎终追远方面,基督徒都一一做到,并无丝毫不孝顺或轻视祖先之处。
在拜死人,把死人看作是「神」,以及超度死人等事上,佛教与基督教站在相反的立场,也使不少佛教徒害怕接近基督教,担心自己死后,无人供养而成「饿鬼」。这是基督教遭到发展阻碍的第二个原因。
佛教主张三世业力因果,但基督教即不讲这些。
佛教讲前世、今世、来世等三世因果报应,人在今世之祸福贫富,甚至头痛发热、腰酸背痛……等一切日常生活所遇,都被信是自己前生业力所致,如前生行善,今生享福快乐;前生作恶,则今世苦恼贫穷。又说今世的个人善恶行为又能成为来世的某种「果报」。因此,有不少佛教徒常喊自己命苦(或称命中注定),变得失望消极,因为努力也无用,都是前世命中注定的啊!
基督教只讲今世与来世二世。人如能诚心悔改,接受主耶稣为自己救主,人的心志便能改变一新,再次努力上进,改变环境,为自己未来前途找寻光明与幸福。所以基督徒不灰心,不丧胆,在人生中充满希望,迈步前进,直到在天家得到永生的冠冕。圣经记载说,有一个生来是瞎眼的,门徒问主,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主耶稣都予以否认,只说「是要在他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约九 3)。主耶稣并未把这瞎眼推在瞎子本人甚么生前作恶所致上去。主耶稣只望瞎子诚心悔罪,在今生立刻为他解决痛苦。
佛教徒所信的三世因果报应,自叹命苦或命中注定该要如此(如丧夫死妻、贫苦、疾病……等不幸遭遇),使基督教有时对他们毫无办法。任你苦口婆心相劝,也是无用,因他(她)的脑中,佛教信仰已定了型,除自认命苦,该受不幸外,再也不愿也不想听听基督教对这事的解释与对(她)的安慰如何了。这是基督教受到发展阻碍的第三个原因。
佛教徒不杀动物,禁荤吃素,但基督徒卸不禁忌。
佛教在印度时,僧侣原都肉食,晨间往民间托钵,讨来甚么便吃甚么。今日的泰国僧人仍袭此遗风,托钵求讨为生,所以也是甚么都吃。日本和尚也是不禁荤食,牛肉、猪肉……甚么都吃,而且他们还都结婚,儿孙满堂呢!
中国儒家用动物献祭,不忌肉食,「斋戒不忌食肉」(张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一)。中国佛教徒吃素,相传起自梁武帝,他自己先开始吃素,并用面粉做成动物献祭,且禁止中药店在药物中用动物。自此后,中国民间逐渐开始素食。到了隋唐时期,斋戒日期也被确立。例如隋文帝定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之八至十五日为禁止屠钓日。唐之武德二年(公元六一九年),又定正月、九月、每月之「十斋日」为禁止屠钓日,十斋日是每月的一、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卅日等十天。
素食原由禁止杀生而来,佛教相信一切动物都由某道轮回转来,甚至是自己父母所变,所以千万不能吃鱼吃肉。《梵纲戒经》卷下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周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
但基督教即与佛教的信仰不同,基督教不信轮回,不信前生,所以绝不会把动物看成是甚么自己前生的父母所变。基督教徒相信上帝创造万物,一切动物植物都是为人的需要所安排。主耶稣本人不吃素,复活后,还在门徒面前吃烤鱼(约廿一 9)。祂在世时且对众人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可七 19)。彼得有一次见到异象,从天上有大布缒下,内有各种四足走兽、昆虫及飞鸟,有声音向他说:起来,宰了吃。但彼得根据犹太人习惯,以为这是俗物,且不洁净,所以不敢吃,但天上有声音说:「上帝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徒十 9~16)。这个异象,虽也被解释成彼得应向外邦人传道,但也很清楚地说明万物为上帝所造,动物并非不洁净或是俗物,是可以吃的。
佛教徒不吃动物之肉,倒并非出于洁净与否的思想。从轮回转生的信仰,他们相信现在的动物,如猪、牛、羊、马等是自己前生或前前生,或再前生前世,自己的父母所变,所以不敢吃一切动物肉。这种信仰原由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教义而来,在最初,可能只是出于爱护保护动物之心,但以后遂演变为甚么动物就是父母所变的信仰了。但,这种根本不可信的道理只有中国人相信,南传佛教与日本佛教的僧人却都是肉食,甚么都吃的,不知中国佛教徒该用何法去说服感化他们也改为吃素?从不杀生演变为吃素,从吃素又发展成「吃素能积功德」的信仰(因不杀生,故积功德),所以中国佛教徒在不吃父母肉与为自己来世积功德、得善报的双重信仰下,吃素之风便在中国佛教界及民间盛行不衰了。
佛教徒常批评基督徒只爱人,不爱动物,又称自己是何等慈悲,人畜兼爱,并说这些动物还都有甚么「佛性」,与人一样有「灵性」呢!不久前,我在台中圣教会大专学生团契中演讲时,就有两位年轻的女大学生(是佛教徒)与我辩论,她们以为:﹁连蚂蚁、蜜蜂都有『灵性』,都能讲话,甚至也能写书呢!只是我们是『人』,不是它们,所以不知道罢了。」当然这只是一种诡辩,不妨一笑置之。但由此可看出中国佛教徒是何等的受了佛教影响!吃素抑吃荤?动物是人变抑是上帝造成?基佛两教,根本解释不同,这是基督教受到发展阻碍的第四个原因。
佛教徒因信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不想再去天国了。
原始佛教只以释迦牟尼为创教教主,直至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前,印度佛教教团只尊释迦牟尼一佛(今日的泰国佛教亦仍如此)。但自从大乘佛教引进许多佛、菩萨及鬼神以后,佛教徒遂有了许多的崇拜对象,其中最与释迦相冲突的,便是叫做「阿弥陀佛」的这一位佛。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所载,很古很古以前,有一个国王发愿修行,以后果真成佛,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名叫阿弥陀佛。据说,人只要信他并念他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死后便能往生西方享福。换句话说,释迦所讲的那一套苦修方法,大可不必实行,人只要念念阿弥陀佛佛号,便能一步登天(所谓西天)了。因此有许多佛教徒都趋之若鹜,都成了阿弥陀佛的忠实信徒。关于「阿弥陀佛」的不可靠,系由印度人的太阳崇拜演变而成等详情,请阅拙著《阿弥陀佛的真相》。
基督教讲天国,是主耶稣亲自向人启示的真理,祂在离世赴天家前,同门徒说:「……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裹去。」(约十四 1~3)其它还有许多经节,论到天国是基督徒得永生的最后归宿处,在此不赘述。但佛教徒一旦信了所谓西方极乐世界后,如再向他传讲天国的道理,却很难使对方接受。一般知识较浅的净土教徒会答复说,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与天国岂不一样,何必再要改信天国呢?佛学知识较高的佛教徒却又会讥笑基督徒说:「天国不是究竟之地,净土才是真实,所以我不要去天国。」所谓天国不是究竟,说来话长,但仍请参阅《答妙贞十问》,便会知道佛教徒的答复有错。
中国与日本的佛教徒多半信西方净土。对这些人,基督教甚难改变他们的信仰,这是基督教受到发展阻碍的第五个原因。
除以上五个主要原因外,其它再如佛教讲功德,讲靠行为,主张放生得报恩、厌世、人生是苦、僧尼过独身生活……等等都与基督教所讲的相反,背道而驰,都是阻碍基督教发展的各种原因。世界上只要多添一个佛教徒,对基督教来说,便是失丧一个灵魂;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位佛教徒存在,基督教仍有工作可做,应把他带到主耶稣的面前来不可。因为上帝「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三 9)。「有些人存疑心,你们要怜悯他们,有些人你们要从火中抢出来搭救他们。」(犹 22~23 节)
(写于一九六八年)

哎...哈利路亚,签到来了2...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户口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金灯台团契欢迎您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